查看原文
其他

边走边学?他们的“课堂”比纪录片还精彩!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4-12-22




拥抱山川的呼吸,聆听溪流的低语

在翠绿的林海中

他们寻觅着自然的脉动

敬畏那苍穹的深邃,星辰的璀璨

在浩瀚的宇宙里

他们领略着自然的奥秘

热爱那花儿的绽放,色彩斑斓的盛宴

在四季的怀抱里

他们见证着生命的热烈

博物观察团经典探洞活动合影


博物观察团野外活动合影

从可爱的牡丹鹦鹉

到名为“小黑”的白色德州鼠蛇

他们致力于将新奇生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奥森观鸟到文创研发

他们在传播科学知识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博览万物,步履不停

让我们走进2024首都高校

“学生最喜欢的社团”——博物观察团

一起认识这群活力四射的同学们


在积累中成长


“重新把科学家干的事告诉大家,让孩子们想成为科学家”,老学长"博物君"张辰亮如此定义博物学科普。

在一代代成员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农业大学博物观察团在2024年首都高校“学生最喜欢的社团”评选中成功入选,并受邀参与了交流展示活动,将博物精神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首都高校“学生最喜欢的社团”颁奖现场

作为为数不多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博物观察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6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也就是博物观察团正式创立的日子,生物学院的一位学生成为博物观察团的第一任社长,就这样为博物观察团搭起了架子。而来自生物学院的第二任社长,又对这个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小社团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大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一天发一篇文章,一天推一个物种,当时的成员做了很大的努力来积累。”如今的社长于凯全介绍道。

从大量推送到名家讲座,就这样,博物观察团的影响力一天天扩大了。即使历经了种种困难,博物观察团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今,在129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博物观察团已拥有1721笔记录,纵横516个物种。“这一串串数字,都是在全体社员的合力奋斗下点滴积累而成的。”

博物观察团公众号的部分笔记

“博物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引自苏轼的名言充分揭示了博物观察团的宗旨:所谓“博物”,即为大胆探索,广泛观察,而“约取”则要求社员们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先,多观察而少采集。

“我们一起去探索这片沃土,也就能找到在身边不为人知的神奇生物,也就能去寻找到更多自然的乐趣。”值得关注的是,博物观察团中有相当一部分社员来自生物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专业性不足”的群体,凭着全体社员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对万千自然的好奇,依然在科学社团领域闯出了独属于自身的道路,甚至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青春贡献。


在自然中相知


“我们之前在校园里见到的一种和蚂蚁共生的蜘蛛,这是目前全国只有东北某几个地区才有分布的蜘蛛,非常难得”,办公室部长刘铠溪兴奋地描述。生物观察不再仅限于人员稀少的自然保护区,而是落实到社员们身边的一切。

博物观察团户外活动纪实照片

在问及博物观察团的价值与意义时,社员们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感触。团支书李沛分享道:“我们和很多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去参与活动,一起去探索这片沃土,找到在身边不为人知的神奇生物,去寻找更多自然的乐趣。”博物观察团的存在,让社员们有一双更加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开始更加关切自然,在每一个新奇的瞬间中与自然共鸣。

博物观察团户外活动纪实照片

博物观察团倡导每个人都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你要留意一些身边可能比较细小的事物,虽然可能运气没那么好,没有发现什么新物种,但是总能有机会观察到之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刘铠溪补充道。

社员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观察后所撰写的笔记

假期时,社员陈泓颖也保持着观察自然的习惯。“在老家的时候也没有闲着,一直跟博物观察团同学进行交流,把这份观察物种的喜好一直坚持,一年来,感觉自己掌握了更多新知识”,她这样形容道,“因为身体原因我有两个月左右时间无法出门,这也导致我非常郁闷,身体恢复后就开始在当地观察自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有非常显著的改观。”博物观察团给予她的不仅是新奇的体验和知识,更给予她观察生活的习惯、热爱生活的态度,还有从中获取的无可替代的力量。

“当你放下手中的移液枪,去端着相机拍拍灵动的鸟儿;当你完成一篇很艰难的论文,去翻翻石头看看虫子,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录,感受自然的生机与鲜活吧”。

员的部分动植物摄影作品↓↓↓

西藏的花彩雀莺

北京公园里的白翅交嘴雀

飞行中的赤麻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


有性生殖的紫点杓兰

“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也一直是博物观察团重视的一部分,包括在野外活动时,领队会提醒大家不要把垃圾留在户外,会揣在兜里带到山下垃圾桶丢弃。”除此之外,博物观察团一直秉承着不过度采集、践踏自然的理念,诠释与宣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博物观察团野外活动合影

“在组织的一次次户外活动中,社员们的足迹早已遍布全国各地,近到奥森公园观鸟活动,中秋节小龙门采集,远到莲花秘境墨脱探索自然,社员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相机定格祖国万千生态”,于凯全介绍到。

大家热爱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灵魂的归宿,大家敬畏自然,在自然力量面前学会谦卑与尊重。

博物观察团的天文天象地理矿物自然风光摄影作品

在探索中贡献


博物观察团的活动形式多样,充满了新奇与探索,观鸟活动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从未有过此类经历的新成员。

去年10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观鸟活动成了许多成员的“初体验”。

“第一次的观鸟就是跟着博物观察团,我第一次看到北长尾山雀,拍了好多可爱的照片,”陈泓颖感叹道,“应该也是收获最丰富的一次,从此之后打开了自己观鸟的大门,好多可爱的小精灵,太有意思了。”在与自然生灵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社员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因此更加热爱自然。

活动中社员的部分鸟类摄影作品

除了观鸟,博物观察团还定期组织自然观察记录活动,探寻昆虫、爬行动物、植物等生物,这些活动不仅给予社员们新奇快乐的体验,还给予社员们为生物领域做出贡献的机会。

 “山坡上有很多烂叶子碎石,凋零的灌木,我们把它们翻开、扒土,然后看到了很多种个体大大小小的蜘蛛,这很令人兴奋,即便当时山里已经特别冷了,仍然能找到这么多各不相同的小生命,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是未经发表的新物种。”编辑部长浦声同描述道。

博物观察团社员在中秋活动的夜探环节中发现的绿色小型蜘蛛,与近年发表的新属美园蛛属略有相似,但实际应当属于Araneus园蛛属,暂定为一未发表的新种

博物观察团社员在小龙门的采集活动中观察到蜘蛛

经研究所鉴定暂定为新物种

浦声同补充了另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前阵子,我拍了西双版纳的一个螳螂,然后一位研究者给我留言,请我采集一些生物特征照片,用于科学研究。

浦声同拍摄的螳螂图片

很多次户外活动中博物观察团都发现了一些新奇的动物,它们不被常人所知,即便在了解它们的人看来都是十分罕见或者是有重大意义的。

“我们在西山夜探时看到的北京雌光萤,这是一种专食马陆的“萤火虫”,这类食性古怪、行踪隐秘、很多人闻所未闻的小甲虫竟在北京就可发现;我们还拍到了北京宽耳蝠,虽然数量看上去不少,但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蝙蝠新物种,”浦声同继续说,“我们很多社员自己都是资深的自然爱好者,除了一起跟活动,他们自己饲养的,拍摄的有意思的物种也非常多,都是难得又漂亮的记录,把这些发布到自然观察平台,我觉得这也都是在为相关领域发展做贡献。”

博物观察团记录的甲虫图片


在交流中创新


作为在前不久学校举行的“百团大战”中最为火爆的社团之一,博物观察团不仅满足了同学们对稀有生物的好奇,更是通过讲解等方式加深了大家对生命科学的了解。现场,老社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珍贵藏品,积极为围观的同学详细讲解,吸引了大批新社员的加入,博物观察团大家庭又一次得到壮大。

“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因同一份热爱而聚集在一起,在共同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在交流中丰富了对其他专业的认知,实现了多样领域的完美碰撞,产生了绚丽的思想火花”,李沛表示,博物观察团还会经常请回历任社长,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共享,让博物精神的代代相传。

博物观察团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文创开发方面也有着不少成果。社员们不仅能够获得外出活动的宝贵经历,还可以拥有文创产品作为纪念,将自己在博物观察团中一份份动人的记忆永存心间。社员们设计的钥匙扣、明信片……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将许多稀有生物绘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既拉近了同学们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更激发了大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决心。

博物观察团部分文创作品

“未来博物观察团文创部也将开发更多更精美的产品,打造独属于博物观察团的‘IP故事’,更好地传播博物精神。”

一代代博物社员

用镜头捕捉世间的美好

用自然治愈生活烦恼

渴望求知,敬畏生命

以实际行动践行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校训

博物观察团

欢迎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你




文字 | 尚怡彤 郭永清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尚怡彤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张舒然 杨雨睿 宋成雨 李懿展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当村BA“打”进中国农大!

课堂上插花!中国农大是什么快乐星球?

做分子料理!你还有什么瞒着我?

这6个姑娘,不简单!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